
手持閱讀器商業模式之分析
返回主页
來源:李宇飛博文手持閱讀器又叫電子閱讀器、電紙書、電子書、手持閱讀終端。目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手持閱讀器品牌是Amazon Kindle。
2007年美國亞馬遜書店推出Kindle電子閱讀器,正如其名,迅速點燃並引爆了電子閱讀器市場,銷售一度斷貨。第二代產品Kindle2自2009年2月上市後3個月的時間內,銷量達到24萬部,銷售收入逾1億美元。6月10日,亞馬遜開始正式出貨全新電子閱讀器Kindle DX,售價490美元。Kindle累計銷售已經超過80萬台。
Sony推出電子閱讀器的時間早於Kindle,但市場效果沒有Kindle那麼好。2006年9月,Sony推出第一款電子閱讀器PRS-500,比Kindle足足早了1年時間。索尼陸陸續續推出了PR-300、PR-500、Sony danielle Steel等系列產品,但是效果並不能與Kindle媲美。
在中國大陸市場,前前後後也出現了不少品牌的手持閱讀器產品,但最為成功的是漢王。漢王最早推出N510,成功採用了電子紙和電子墨水的技術。2008年漢王推出5寸E-INK屏的閱讀器N516,不變黑、不晃眼的翻頁效果獲得很多用戶的青睞,在短短6個月內取得了6萬部的銷售量,目前正保持月均銷量1萬台以上。漢王最新力作N518全屏手寫模組及手寫識別技術,支援全文查找、批註、英漢翻譯、記事本,更加貼近了紙質書的閱讀感受。
Kindle之所以銷量勇冠全球,除了產品等其他因素之外,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商業模式上的優勢。Kindle採取了“內容收費+終端銷售盈利”的雙盈利點模式,通過內容平臺優勢吸引用戶購買使用Kindle。這個模式的主要特點:
1、 緊密相關的雙盈利點。用戶購買Kindle,支付費用,Amazon實現第一個盈利點。用戶使用Kindle,支付購買下載圖書的費用,Amazon實現第二個盈利點。迄今為止,這兩個盈利點的收入都是不容小覷的。Amazon強大的圖書資源吸引用戶購買Kindle,Kindle良好的閱讀體驗又吸引用戶下載Amazon的圖書資源,成為其圖書銷售的創新管道,兩者互相推動。
2、 內容平臺優勢。Amazon強大的圖書資源,擁有大量的電子版圖書、雜誌、報紙。由於Amazon主要的盈利目標還是吸引用戶上網買書,在手持閱讀器上預裝的書少得可憐。
3、 靈活的內容分成模式。Amazon內容的提供方主要是出版商和作者,主要的合作方式是銷售分成。Amazon對內容提供方的分成比例比較高,提高了內容提供方的工作積極性。但是對出版商和作者之間的分成比例差異並不大,保證出版產業鏈的正常穩定,從而吸引出版商的積極合作。
4、 無線上網的便利性。Amazon與美國電信運營商Sprint合作,實現了無線上網下載圖書的功能,用戶隨時隨地可以搜索下載自己喜歡的圖書,提高了閱讀效率,是吸引用戶的又一大亮點。
5、 發揮自己擅長的銷售管道。Amazon擅長之前的B2C網路賣書銷售管道,對於電子設備銷售的傳統管道的確是知之甚少。但是kindle充分發揮Amazon網站是世界上銷售量最大的書店這個巨大用戶規模優勢,以網路銷售為主,既發揮了自己的特長,又規避了傳統電子設備銷售管道的進入門檻和成本。
相比之下,Sony和漢王採取的是與Kindle截然不同的模式,是以終端銷售為主要的盈利點。這種模式的採用,其實也是無奈之舉,因為Sony和漢王沒有Amazon那樣強大的內容資源庫。就算找到一個類似的內容資源庫進行合作,那也勢必降低他們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,降低他們的盈利空間。
Sony和漢王也在努力打造圖書平臺,但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Sony與google合作獲得50萬本圖書資源,但大部分是公版書,因此徒有數量第一的虛名。相比之下,Amazon的書庫中有很多暢銷書,這是最吸引用戶的因素。
Sony和漢王模式另外一個大缺陷是沒有無線上網功能,用戶要看書還得通過電腦操作下載圖書,再通過介面傳送到手持閱讀器上。在同等條件下,用戶體驗的便捷性相比Kindle實在是遜色得多。
這兩種模式,目前來看Kindle具有很大的領先優勢,畢竟兩隻手抓美金總比一隻手抓的多。等到有一天,手持閱讀器的利潤率在完全市場競爭中變得微乎其微的時候,不知道Amazon還會不會繼續抓住Kindle不放?或許,當廣告業務模式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時,Kindle還會被Amazon用來免費贈送用戶,實現“廣告載體+閱讀載體”的雙重盈利模式。
中國移動即將推出的G3閱讀器,無論在產品設計上,還是商業模式創新上,都準確把握用戶的需求,總結前輩的經驗,體現時尚的元素,必將成為3G時代一顆耀眼的新星。
電子書帶動閱讀新革命
來源:數位時代
未來人們看報不必拿著厚厚一疊紙,只要拿著一張「電子紙」無線上網下載最新的新聞訊息即可,這是電子紙顯示器希望帶給使用者的最新體驗與感受。看過帥哥湯姆克魯斯所主演的《關鍵報告》,就不難想像未來電子紙顯示器的發展。撰文=薛怡青
數位小辭典--何謂軟性電子? 軟性電子(Flexible Electronics)是一種概念,透過電子紙的顯示技術,可在海報、壁紙、窗廉,以及未來可能的材質上顯示文字或圖象。其特性與目前的液晶顯示最大的 差別就是,軟性電子有曲折性,面板可以捲起來,甚至折起來,所以可以顯示在柔軟或弧型的產品上。當然,更可結合RFID等辨識系統,在衣物上或其他材質上 顯示訊息。
進入數位化時代,什麼都可以數位化,包括厚厚的一本書,都可以放到小小的一片面板上,像翻書一樣,就在顯示器上翻閱整座圖書館的豐富藏書量。這可不是開玩笑,電子紙與電子書,帶來了紙張的再一次數位化革命。 隨著科技的進步,透過半導體製程與液晶顯示技術,使得薄型顯示器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得以大放異彩。但是新一代的電子紙顯示器(Electronic Paper Display)並不是像現今的液晶螢幕(LCD Monitor)那般的硬梆梆,而是柔軟得像紙、薄得也像紙一樣,可以彎曲、可以折疊。 你能想像未來看報紙不用再拿著厚厚一疊,也不必盯著電腦螢幕看到眼睛痠,使用者可以拿著一張電子紙隨時閱讀電子報紙,而且透過無線上網還可以下載更新最新的新聞訊息。這就是電子紙顯示器希望帶給使用者的最新體驗與感受,讓世界輕薄到在薄薄的一張紙上。
一本電子書可裝萬卷內容
兩千年前,中國東漢時代蔡倫改良造紙術以來,原本不方便書寫的竹簡,變成採用質地柔軟的帛紙書寫,不但讓笨重又不易攜帶的竹簡變成又輕又薄的帛紙,也促進了印刷術的發明。 但是書本也有另一種困擾,例如你是否常會在搭捷運時看書?或者出遠門旅行時,總得挑個一、二本書在飛機上打發時間,但又嫌書本過重的無奈嗎?再不然就是家中的書籍一堆、報紙一堆,不但占空間又零亂,總不知如何整理,有時為了找一本心愛的書還得翻箱倒櫃。 現在,你可以不必再讓書本占據所有的生活空間,書桌終於可以乾乾淨淨,不必埋首在書堆裡不見天日,不過只要擁有一本「電子書」,萬卷書都可以藏身其中。 如果曾看過帥哥湯姆克魯斯所主演的《關鍵報告》,就不難想像未來電子紙顯示器的發展。 電子紙技術是軟性電子(Flexible Electronics)領域裡最可能快速竄紅的明日之星。透過電子紙顯示技術,並結合電子墨水(E-ink),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電子紙顯示器,也是一般我們俗稱的電子書。 電子書顧名思義是指,透過電子紙顯示器,將數位化的文字內容裝載在其中,可以隨身帶著走。有的人會誤以為放在PDA、手機或坐在電腦前面,透過液晶螢幕來閱讀文章就是電子書,其實那不能算是真正的電子書,因為書本是不會受到空間地理的限制,讀者可以隨時拿起一本書閱讀。 因此,真正的電子書就是要讓讀者感覺像是在「讀書」,卻又沒有書本的厚重,取而代之的是輕與薄,並且可裝載的容量又多。 除了輕、薄、容量多等特點之外,以環保觀點來看,電子紙的確要比書籍環保,因為電子紙不需要紙漿,也就不會濫砍森林,成為最環保的書本,而且還可以重複使用。 其實歌林在早些年時也推出過i-Library閱讀器,是全台第一台的電子書。不過,由於當時技術並未純熟,體積又大又厚,並未被消費者接受。而發明倉頡輸入法的朱邦復,更早之前推動的倉頡電書,也同樣是提倡電子書的概念,只不過都叫好不叫座。 根據研究調查機構iSuppli的調查報告指出,軟性電子的市場產值將在二○一○年達到爆發性的成長。iSuppli預估,軟性電子的市場規模將從二○○ 八年的三百萬美元,快速成長至二○一○年的一千八百萬美元。屆時,各種透過軟性電子的應用產品將深遠地影響人類的生活,號稱為新一代的閱讀與視覺革命。 面板和科技公司紛紛投入 電子紙與一般液晶螢幕不同的是,電子紙不需要任何背光源,所以面板本身不會發光,就像你看書一樣,所以電子紙必須借助外在光源才能閱讀。工研院影像顯示科 技中心主任程章林就表示:「書本身不會發光,電子紙就是要模擬書的紙張,因此也沒有自體發光,這樣一來不但久看不傷眼睛,更可以省電。」 其實電子紙技術早在一九七○年代就由全錄公司(Xerox)的研究人員所發明,目前全球主要的電子紙顯示技術廠商包括:美商E-ink電子墨水顯示技術、Sipix Technology的Microcup電子紙技術、美國全錄的Smart Paper電子紙技術等。 其中E-ink又與飛利浦(Philips)合作,將TFT-LCD的技術應用到電子紙之上。電子紙技術是顯示業界的重大革新,市場規模相當看好,因此全錄也特別把Smart Paper的業務部門獨立出來,另創Gyricon Media子公司,專門推廣電子紙技術的產品應用。 面板業者面對次世代的顯示技術也趨之若鶩,例如韓國的面板廠樂金飛利浦(LPL)就積極展開與美商E-ink的合作,在二○○五年發表全球最大十四.一吋的可折曲式電子紙。 在電子紙顯示器的產品化上,日本可說是目前把電子書的應用發揮得最好的國家,例如Panasonic在二○○三年時就推出ΣBook電子書,它像一本書一 樣,有左右兩邊,各配置一個液晶螢幕,就像一本書一樣。二○○四年時,日本千葉大學也研發出厚度只有○.一毫米的電子紙產品,幾乎接近真正紙的厚度了。新 力(Sony)更是早在二○○二年時就展示了電子紙的雛型產品,不過直至二○○六年年初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(CES)中,才正式將Sony eBook Reader產品登場。至二○○六年年底,這項產品才在北美正式量產販售。 台灣宜銳科技也在去年年底發表一款與Sony eBook Reader幾乎一模一樣的電子書產品,在這次的二○○七年台北國際書展中也有展出,看來電子書的熱潮已漸漸席捲而來。 不過,硬體是有了,可是軟體與內容呢?宜銳科技總經理蔡明峰就表示,電子書遇到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快速更新的內容。再來是電子書內容的電子格式問題,目前 比較常見的是,採用與個人電腦上一樣的電子格式,如pdf、txt、word等檔案格式。不過也有一些廠商採用自行的封閉格式,未來電子書檔案格式的標準 化與否,也將成為另一個爭議的問題。